| 加入桌面 | 手机版 | 无图版
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
排名推广
排名推广
发布信息
发布信息
会员中心
会员中心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樱雪 » 宁夏 » 固原 » 正文

砥砺奋进四十载 克难攻坚谱新篇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8-09-30  浏览次数:116
核心提示:●改革开放40年,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浓墨重彩的40年,更是达州波澜壮阔、激情澎湃、砥砺奋进、日新月异的40年。 40年来,达

●改革开放40年,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浓墨重彩的40年,更是达州波澜壮阔、激情澎湃、砥砺奋进、日新月异的40年。

40年来,达州市委、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不断解放思想、凝心聚力、砥砺奋进、改革创新,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,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,社会事业全面进步,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,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40年改革和发展

达州不断迈向新征程

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。40年来,达州同全国一道,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,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,从农业到工业,从生产到流通,改革逐渐深入,不断取得胜利。达州的改革进程阶段性特点比较明显,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:

第一阶段(1978年—1991年)跨越基本温饱线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全市大力开展农村改革,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深化企业、财税体制改革,全市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,基本解决了全市人民的温饱问题。1991年,达州GDP44.62亿元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9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9元。

第二阶段(1992年—2000年)迈进总体小康门。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,达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,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,经济、社会、文化发展明显加快,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。2000年,全市GDP174.26亿元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32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3元。

第三阶段(2001年—2011年)进入高速发展期。2001年底,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,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。全市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,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展最快的时期。2011年,全市GDP突破1000亿元,达到1011.83亿元,是2000年的5.8倍,城镇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5400元和6148元。

第四阶段(2012年至今)走进发展新时代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市经济质量效益不断提高,经济结构不断优化。2017年,全市GDP达到1583.94亿元,第三产业增加值703.69亿元,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4.4%;城镇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383元和12843元。

经过40年的改革和发展,达州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,呈现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,经济结构更加优化,基础设施极大改善,市场经济繁荣活跃,人民生活显著改善,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。

经济建设大发展

综合实力大幅增强

经济实力连上新台阶。40年来,全市经济规模不断增大。1978年,全市地区生产总值(GDP)仅为11亿元,历经17年的发展,到1995年跨越百亿元大关。此后,全市经济增长的步伐逐渐加快,12年后,到2007年GDP突破500亿元;而跨越1000亿元这一台阶仅用了四年时间,在此基础上,到2017年,全市GDP总量已达1583.94亿元,是1978年的143倍。

经济增速达到新高度。这40年,是全市经济发展最快的40年,按可比价计算,全市GDP年均增长9.5%,高于全国0.5个百分点,比1949—1977年高5.8个百分点,特别是2011年,全市GDP增长15.2%,是新中国成立以来,达州发展最快的一年。

人均GDP实现新跨越。40年来,全市人均GDP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迅速增加。由改革开放初的208元增加到2017年的28066元,增长了134倍,按2017年末汇率折算,达到4295美元,略高于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中等偏下收入地区人均4036美元的上限,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区。

县域经济实现新突破。这40年,全市县域经济在你追我赶中迅猛发展。1978年,全市GDP总量仅有11亿元,各个县(市、区)普遍不超过2亿元,开江县0.78亿元、万源市0.99亿元、通川区1.87亿元、达川区1.63亿元、宣汉县1.57亿元、渠县1.58亿元,最高的大竹县也仅有2.01亿元。到2017年,全市八个县(市、区)除经开区外,其余县(市、区)GDP均超过100亿元,其中5个县GDP总量超过200亿元,大竹县突破300亿元。

产业结构大升级

转变发展方式步伐坚定

40年来,达州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“一业独大”,到重化工业异军突起,再到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,传统经济与新兴产业联动发展,形成了多个支柱产业并举的良好格局。

产业结构不断优化,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,由1978年的58.1%逐步下降到2017年的20.3%;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,由1978年的19.6%提高的2012年的49%,再逐步回落到2017年35.2%;第三产业占比先由1978年的22.3%上升到2017年的44.4%,与全国全省产业结构一致,形成了“三二一”结构。工业结构加快调整,形成以新材料、电子信息、智能装备制造、天然气能源化工、农产品加工产业、生物医药产业为代表六大产业集群。服务业内部结构中,金融业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、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等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29.6%。

需求结构不断改善,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0.29亿元飞速提高到2017年的1727.65亿元。2017年,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34.7%,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70.9%。消费结构不断升级,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60.37亿元,是1978年的123倍。

民营经济占比不断提高,到2017年,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79.36亿元,占GDP的比重为61.8%,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.8%,拉动GDP增长5.1个百分点,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。

城乡建设大变化

生活环境明显改善

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,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,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7.6%上升到2017年的43.92%,年平均上升0.91个百分点。大量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,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,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。2017年,城镇人口达到249.88万人,比1978年高209.47万人,年均提高5.23万人。 

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,全市铁路、公路、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,百姓出行更加快捷方便。2017年末,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19571公里,是1978年的6.4倍,其中高速公路417公里。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132.6亿吨公里,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28.15亿人公里。

通信产业蓬勃发展,到2017年末,全市移动电话用户396.65万户,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48.83万户,4G用户229.91万户;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11.51万户,网络电视用户73.58万户;广播、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.95%和96.12%。

40年来,全市把保护环境摆在重要位置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,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,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,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。2017年,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深入推进,空气达标率同比上升9个百分点,PM10和PM2.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0.5%、10.7%;完成营造林40.6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到42.8%,治理水土流失182平方公里。

社会事业大进步

协调发展稳步推进

我市不断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如今,包含养老、医疗、失业、工伤、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,覆盖面不断扩大。2017年,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0.49万人,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4.18万人,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.27万人,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1.47万人,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3万人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521.55万人。

教育事业蓬勃发展,教育设施不断完善,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升。2017年末,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924所;全市共有专任教师50791人,是1978年的1.6倍;各类学校招生21.06万人,在校生82万人,毕业生20万人。成人高等学校招生3048人,在校生6935人,毕业生2289人。幼儿园752所,在园儿童19.18万人,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%。

40年来,我市不断加大科技投入,科技事业发展成效显著。2017年,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。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,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,省级技术创新联盟、工程技术中心、重点实验室各1家,市(厅)级重点实验室12 家,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4家。建立科技扶贫在线平台8个。全市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项,授予市级科技进步奖30项,登记技术交易合同金额1425万元。2017年,全市申请专利2219件,增长48.2%,专利授权1032件,增长29.1%。

卫生事业长足进步,2017年末,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191个,是1978年的5.7倍;其中医院、卫生院398个,妇幼保健院(所、站)8个。卫生机构床位29915张,是1978年的6倍;其中,医院、卫生院床位28848张,是1978年的6.1倍。全市医院、卫生院技术人员20818人,是1978年的2.96倍;其中,执业(助理)医生6937人,注册护师、护士9493人。

改革开放四十年,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,建成了达州图书馆,巴山大剧院等一系列文化设施,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。2017年末,全市共有文化艺术馆(站)321个,其中文化馆8个,文化站312个;博物馆(陈列馆)5个;剧场、影剧院数25个,其中电影院17个;公共图书馆8个,藏书1405千册。

人民生活大提高

共享发展成效显著

40年来,达州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,始终坚持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,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,居民就业形势总体良好。2017年,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4159人,失业人员再就业9827人,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615人,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9811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.97%,实现了超过100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。

经过4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,居民生活明显改善,居民拥有的财富迅速增加。2017年,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68元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83元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43元,是1978年的78.8倍,年均增长11.5%。

与此同时,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。改革开放40年,是达州人民得到实惠最多、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40年,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历史性跨越,再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的40年。2017年,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557元,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0%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261元,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2.4%,比1978年低26.6个百分点。

我市把脱贫攻坚摆在首位,始终坚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,一个都不能少;共同富裕路上,一个不能掉队。到2017年,通川区贫困县摘帽已接受省上验收,全市全面完成311个贫困村退出、15.07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,贫困发生率为3.67%,比上年下降了2.8个百分点;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54个,搬迁入住1.5万户4.8万人。

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站在新的发展起点,全市上下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砥砺奋进、戮力攻坚,以改革发展的时代强音,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。□方曦瑞 罗丹

 
 
[ 樱雪搜索 ]  [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
 
推荐图文
推荐樱雪
点击排行
 
最新供应信息
 
 
购物车(0)    站内信(0)     新对话(0)